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連江縣貸款條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發展有機農業不會導致糧食減產

邵海鵬“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犧牲鄉村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糧食是在增產,但環境污染和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也接踵而來。”3月23日,在參與式保障體系研究會主辦的PGS沃野講堂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如是表示。從2003年開始,盡管我國糧食總產量已經突破6億噸,實現“十連增”,但是現代農業過分依賴化肥、農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等化學性生產資料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並且開始越來越明顯地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就耕地質量來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的耕地肥力出現瞭明顯下降,全國土壤有機質平均不到1%。與之對應的是,國內的化肥用量及其增長速度驚人。蔣高明說,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頃,但目前我國農用化肥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達到434.3千克/公頃,是安全上限的1.93倍。上世紀50年代,國內一公頃(15畝)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現在是868斤。這是過去的100多倍。可是,這麼多的化肥,並不意味著“物盡其用”。蔣高明說,這些化肥的平均利用率僅40%左右。其餘的都被浪費掉,變成污染。除此以外,禽畜養殖業所造成的污染使得農業成為最主要的面源污染。這造成瞭嚴重的雙重損失。一方面,過度施肥使得農業面臨嚴重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又產生嚴重的產能過剩。蔣高明表示,每年國內工業化養殖動物所產生的27億噸的動物糞便,因為種養分離的緣故,使得這些有機肥料不能得到很好回收。“兩者的存在都是趨利的結果,但是最終受害的還是耕地與消費者。”就其他農資而言,蔣高明舉例說,我國農藥的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頃,其中有60%~70%殘留在土壤中。1990年,農藥施用總量約為70萬噸,20年後,這個數字已經變成瞭170多萬噸。每年我國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在土壤中,殘膜率達40%。這些農膜的存在,使得在15~20厘米土層形成不易透水、透氣的難耕作層。除此以外,日益嚴重的霧霾也與農業有密切關系。由於氮氧化物是霧霾的元兇之一,而化肥的生產正好需要燃燒煤炭,又釋放瞭大量氮氧化物,農田裡不能吸收利用的化肥也會以各種氮氧化物排放。當然,盡管明令禁止,但是仍然存在的焚燒秸稈也“貢獻”瞭霧霾物質。也就是說,越是在農業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追求農業的增長,其結果就越會導致化學品等各種投入的增加,投入產出就越不合理,農業和農村也就越容易失去可持續的基礎,從而使我國農業已成為“面源污染最廣泛的行業”。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政府連年提高最低糧食收購價,即使農業糧食產量提高,但是相對來講,這仍然無法給農民帶來實質優惠。處於農業產業下端的農民失去種糧的積極性,撂荒成為最現實的選擇。兩湖、江浙以及廣東、四川等地,撂荒現象越來越嚴重。蔣高明認為,長遠來看,發展生態農業將會是未來發展方向。可是,發展不用化肥、農藥的有機農業,是否就意味著糧食減產,甚至如生物技術專傢所言“搞生態農業會餓死人”呢?蔣高明回應稱,現在的人們一直是圍繞種子做文章,而忽視土壤改良。現實實踐中,發展有機農業不但不會減產,甚至可以將低產田改造成高產田。2006年7月,在山東平邑縣,蔣高明帶領科研團隊成立弘毅生態農場,摒棄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添加劑、轉基因6項不可持續技術,從秸稈、“害”蟲、“雜”草綜合開發利用入手,種養結合,實現瞭“低投入、零污染、高產出”的生態循環農業。農場通過堆肥、深翻、人工+生物除草、物理+生物法防治病蟲害、保墑等措施,整合“禽糧互作”優勢,實現糧食增產,即利用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原理,而非化學滅殺方法控制蟲草害。4年後,原先的低產田已經被改造成高產田。分析2008~2010年度土壤主要養分含量,土壤有機質等指標開始恢復。這部分營養元素主要來源於牛糞養殖中的精料。值得關註的是,困擾農業生產的雜草、害蟲,在農場也控制良好。從2008年起,弘毅生態農場就開始使用誘蟲燈。每盞燈害蟲捕獲從每晚最多9斤,如今下降到不足1兩。蔣高明補充說,現代農業需要除草劑、殺蟲劑,且越用越多,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控制害蟲和雜草,反而把有害部分留在土壤空氣中,大大減少瞭野生物種和鄉村生物的多樣性。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提問時,蔣高明表示,真正的有機農業應該是環境保護的。不用化肥、農藥,就是要從源頭上倒逼農藥、化肥廠關門。對於這些,一方面政府應該幹預,另一方面還要發動消費者和農民,進行有機生產。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4-02/163574558.html

台中汽車貸款管道苗栗小額借款台北市汽車借款
arrow
arrow

    freddiew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